10月19日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学专业第一百七十六次专业论坛在田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专业论坛的嘉宾教师有陈娜老师、陈元龙老师、陈晨老师、江珊老师以及小组导师吴支奎老师。23级、24级以及25级全体本科生到场参与,并由24级教育学郑媛梦主持。
论坛汇报环节,百草园小组围绕“大学生 AI 教育应用中‘算法依赖’的伦理风险及治理路径”展开汇报,指出 AI 重塑高等教育时,大学生算法过度依赖现象显现且潜藏多维度伦理风险。为此,小组提出社会、学校、教师、学生 “四位一体” 协同治理路径,各维度分别发力,破解算法依赖困境,守护大学生教育成长。悦读小组围绕“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应用的伦理问题研究”作汇报,指出AI 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个性化发展,但引发六大伦理挑战,如加剧教育不公、冲击师生权力伦理关系、伦理责任归属模糊、削弱学生认知能力、模糊学术诚信边界、泄露师生隐私。对此,研究提出“技术——制度——主体”三位一体应对体系。

在集体讨论环节,各位同学围绕本次论坛主题提问。裴梦媛同学指出,文章摘要提及大学生 AI 应用“算法依赖”有四大伦理风险,但正文只阐述了三点,缺失职业层面伦理风险。方欣怡同学聚焦高阶认知阶段,认为该部分论述内容与个人理解的好处矛盾,论述的是坏处。张展意同学认为“AI 写作工具需明确标注,仅用于思路启发,不可直接抄袭”这一路径可行性低。张颖同学指出,第四部分第二小点“学术诚信问题的诞生”表述不妥,学术诚信问题核心是个体利益诉求与学术道德规范的冲突,在 AI 诞生前就长期存在,如传统抄袭代写,它是伴随学术专业化、制度化演变的系统性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学术文本规范、术语精准性及人工智能工具合理使用等方面,既体现对研究细节严谨性的重视,也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在教师点评环节,陈晨老师肯定了小组聚焦热点议题的选题价值。她强调深入分析 AI 伦理问题,特别是主体性问题,从哲学、法律、技术及自然科学等多角度探讨。陈元龙老师高度评价百草园小组研究成果,在选题定位、问题凝练、文献梳理和成因剖析方面均展现高水准。他指出研究聚焦“算法依赖”核心议题,选题价值显著;问题精准,回应明确;成因分析详实;文献综述有引证评述,非简单罗列。陈老师建议汇报小组提升展示水平,同学们优化提问方式,力求简洁精炼;并强调与会者保持学术严谨和思维活跃。接着,江珊老师强调博弈论因“零和博弈”原则与教育公共性质相悖,不宜用于教育领域。她回顾人工智能发展历程,表明其并非近年新兴事物,主张高等教育避免让学生陷入 AI 技术细节,借助通识教育引导学生把握 AI 核心原理,塑造其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挑战的能力。
随后,吴支奎老师对两组关于 AI 伦理问题的探讨风格进行了点评:其中一组聚焦于单一议题,其结构符合论文的逻辑规范;另一组则按照教学、师生交往等不同场景,对 AI 赋能教育所带来的伦理挑战进行拆解,这种方式便于进行分工。同时指出,前者在分工过程中容易导致内容出现割裂的情况;后者则存在核心概念界定不够清晰的问题,论述过程中也容易偏离主题,并且由于选题范围过于宽泛,未能通过评审。
论坛最后,陈娜老师公布了师范生技能大赛及第 32 次读书笔记的获奖名单。随后,她提出以下要求:针对汇报者,强调态度是根本、分工是关键;针对参与者,鼓励主动交流、深入理解、重视老师观点并落实反思与评价;在课程建设方面,强调明确课程目标、加强责任感、培养专业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凝聚团队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