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学专业第一百七十二次专业论坛在图书馆报告厅顺利举行。莅临本次专业论坛嘉宾教师有杨晓奇老师、陈娜老师和杨俊铨老师。22级、23级以及24级全体本科生到场参与,并由23级教育学闫凯丽担任本次论坛的主持人。
本次论坛向阳而生小组以“教育强国建设——正确处理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为主题展开讨论。该小组汇报人程硕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着重指出要正确处理“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来引出本文要阐述的关系。文章的内容主要从知识、全面发展的内涵,知识、能力和行动的关系,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为何和如何正确处理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六个方面展开。

在集体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此次专业论坛的主题进行提问。张晶晶同学对论坛引用杜威观点,把知识比作地图,可杜威原文是将经验比作地图,想问小组同学这样处理的原因。余昕怡同学认为论坛中“以学科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核心乃至唯一标准”这句话太绝对,国家已出台多元录取机制、健全综合评价政策,很多省份有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约80%高校在强基计划等招生中会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教育评价虽侧重学科,但并非只看学科成绩。孙岚同学给小组提出建议,认为文本未深入探讨教育强国建设与知识和全面发展的关系,依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知识理论创新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知识生产是原动力,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教育内容知识和教育本体知识这两类自主知识体系的生产,所以应深入探讨二者关系。袁想同学提出,论坛中认为界定知识分类有助于探讨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但分类中没提不同类型知识对全面发展的作用,她对这几种知识在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差异有疑问,另外,基于这些差异该如何优化课程设置。
在教师点评环节,嘉宾教师杨俊铨在关于知识论、全面发展及教育的讨论中,提出以下观点。第一,探讨宏大的知识论问题需小切入点。知识论是多学科根本问题,起源于古希腊,近代传入中国,中国传统有知识观。但概括中国知识论有难度,可从人物观点或具体问题切入。第二,讨论多聚焦知识,忽视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能简单等同于能者多劳,其与知识学习的关系也有待探讨。第三,教育强国背景下,官方知识具有确定性。现实教育和理论教育不同,不能等同。当下不是知识过多,而是不足,与西方相比存在差距。第四,讨论问题要注重语境,不能脱离现实只谈学术,不同语境下问题含义不同。
紧接着,嘉宾教师杨晓奇指出,近期专业论坛主题选择越发专业,聚焦教育学领域的标识性概念,且同学们准备充分、提问专业,呈现出良好的专业传承氛围,值得肯定。其次,他强调讨论问题时要注重话语体系和语境。在探讨教育强国建设、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等话题时,不同语境对应不同话语类型,需明确区分,避免话语混搭,要用学理分析问题,做到有理有据。再者,他提出应思考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的定位。这三者在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方面存在分工与协作,学校教育应明确自身主旨,不应过度承担其他教育的任务。 最后,杨晓奇老师分享了对知识的理解。他认为中国传统知识观与西方有所不同,当下教育氛围受核心价值观影响。知识存在主流和非主流之分,在理解知识时,要区分自然科学知识、主流与非主流意识等,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同时尊重主流价值观。
最后,嘉宾教师陈娜对本次论坛发表以下看法。第一,强调回归教育学基本问题探讨的重要性。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正确处理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是为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服务。应深入思考什么是知识、如何看待全面发展等问题,尽管难以得到确定答案,但能体现教育活力。第二,认可教育研究要回归话语体系及论证规则。政策话语、学术话语和实践话语相互交织,当下教育改革强调实践智慧,建议从多重话语并存角度重新思考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等概念,紧跟政策文本的引领方向。第三,对本次论坛组织予以肯定。六位同学分工探讨相关问题,分别聚焦知识内涵、价值,全面发展理论,处理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关系的原因,当代二者辩证关系及大学生的作为。同学们工作量值得肯定,提出的问题有冲击力,展现出思考深度和知识基础。

